你已經和世界脫節了。
但除了解釋為何這樣就是"落伍"外,
也要談談這句話背後的思維與可能的謬誤。
不知道各位是否同意這句話:
「世界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改變"」(註1)
簡而言之,"改變"是會一直持續著的;
並不會因為你變的德高望重、位高權重而停止。
且改變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總在你不知不覺間就讓世界變了樣。
既然改變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轉型不是嗎?
如果你也一直跟著世界的腳步,調整自身的定位與思維,
你根本不需要轉型,因為你早已跟"變化"同個步調。
所以像身為企業經營者,其實就該擁有對市場變化的敏銳觀察力。
從小細節去判斷是否需要開始改變經營策略或市場方向?
甚至身為受薪階級,也該針對就業市場的變化去因應。
例如看好未來景氣,就該專注在自身專長上,報酬率會較高;
看壞未來景氣,就該準備第二專長,讓自己對公司而言較划算。
那為何我們還是常常聽到「轉型」呢?
理由有兩個:
1.巨大的浪潮都是由無數個細微的改變累積而成的。
就像之前說過的,改變就像呼吸般自然。
當一個人換了新手機或買了台新機車,
隨之改變的生活型態對「個體」而言都是正常的變動範圍。
但當越來越多的個體都這樣做後,新的浪潮就產生了。
最明顯的就像是手機的演變史:
從BB call到黑金剛,再到非智慧型手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這還算是清晰可見的物質轉變,
但隨之而變動的生活型態轉變就需要有洞察力的人才看得清了。
2.因為我們都會養成習慣
你是否習慣吃火鍋的沙茶醬都要加蛋?習慣拿杯子時都會翹指頭?
而習慣會讓人們對於生活有種安心感。
因為我可以一直維持同樣的行為,
代表我們無須在此行為上耗費太多腦力。
這是種減輕大腦負擔,很自然而然的行為。
這樣我們才能將省下來的腦力用在工作或其他需要專注的事情上。
但習慣就相當於「沒有變化」,這就跟"改變"背道而馳。
所以才會有些書籍強調要不定時改變自己的習慣。
這樣才能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不過也不能因此斷定說「習慣」全都是不好的。
不然市面上也不會有那種教人如何養成好習慣的書囉!
從以上兩點得知,會突然大喊轉型的,
大都是因為缺乏洞察力,忽略了細微改變累積的脈絡,
且又深陷於舊有思考習慣的窠臼中,不想花多餘力氣改變。
才會在突然驚覺不賺錢時,大喊著「我們要轉型!」
接下來,再來看看這句話:「我們要轉型」。
短短五個字內,其實就隱含了當事者對於客觀環境的二個認知-
1.目前的營業模式已經落伍了,我們要盡速開拓新的市場。
2.我的獲利表現越來越不好看。
因為舊的模式已經走到了成熟期,市場已無明顯的成長,
所以獲利表現自然就開始往下掉;
故我們要盡快改變,找到並開拓新的市場。
也就是所謂的「轉型」。
不過在輕易地喊出「轉型」的口號前,
也許我們還應該先仔細檢視一下自身的狀況,
不要只是「人云亦云」,就跟"雲端"(註2)的概念一樣。
就拿剛剛二個隱藏的認知來說好了:
1.營業模式已經落伍了,要盡速開拓新的市場
真的落伍了嗎?或者該問,真的會落伍嗎?
就像在台灣,做吃的一直都很競爭,
也許是因為經濟再不景氣還是得吃,故吃一直都有人搶著做。
這種就是不會落伍,你只需要再重新包裝或推陳出新。
2.獲利表現越來越不好看
一家公司賺不賺錢一定會被很多因素所影響,
大環境的景氣、市場規模和市占率等;
內部的人事、行政等成本支出或效率問題。
如果輕易地將獲利表現就歸咎於「市場環境」,
這無疑就像是被戴上眼罩的馬,只看的到前方的胡蘿蔔。
而且這種講法給我一種:
「都是市場變化太快的錯,不然我原本可是賺好好的」的感覺。
反應了經營高層其實缺乏了反省與迅速應變的能力。
這只會跟真正的市場漸行漸遠。
所以,當有某位同事或其他公司主管嚷嚷著「轉型」時,
請記得判斷他到底是被人灌輸這樣的觀念而照念?
還是他發現了自身的習慣窠臼,進而想改變?
他又有何實際的改變作為?
第一種是不知不覺型,只懂得照別人的意見走;
第二種是後知後覺型,終於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跟上世界;
但有實際行動的話才會是第三種的先知先覺,
有能力覺察也有能力做出實際行動,這種就會是萬中選一的人才!
=========
註1:
我試著找出這句話最原始的出處,但似乎有點難度,因為太多人說過。
最後是發現似乎是從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哲學論中延伸出來的。
註2:
其實很多人包括一些企業老闆或政府官員對於"雲端"都不盡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