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講座  

  話先說在前頭,這篇「不會」討論講座中的幾個問題,因為筆者認為,「問題」只是桑德爾教授用來引導的「工具」。

  我希望能帶各位以較宏觀的視野看清楚這些問題背後的「核心概念」,當了解他想藉由這「工具」達到怎樣的「目的」後,再來細究這些問題中的爭議點,方能清楚理解問題與目的當中的關聯與脈絡,不會顧著討論這些問題而模糊了真正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這有點像是爬山,桑德爾教授想說服大家去攀登某座山,但他卻是先提供了許多山路(也就是「問題」)給大家自由選擇,寬的、窄的、長的或是短的,你想選哪條路呢?

 

  但是,走哪條路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為何要爬這座山。當你知道為何要爬並設定最終目標是這座山時,你才不會在半路中選錯叉路,爬到了不相干的山頭。

 

要分享的總共有3+1點,前三點即筆者所整理的講座重點,

而額外那一點則是衍伸出來,筆者覺得台灣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1.「市場」的「道德」侷限性。

2.公共論述之於現代的重要性。

3.重點並非「對錯」,而是「共識」。

4.問自己一萬個「為什麼」。

 

 

1.「市場」的「道德」侷限性。

 

  只要有完整觀賞講座,仔細回想一下流程,你會發現每個問題問到最後,桑德爾教授都會統整出不同人對於「市場」認知差異背後的原因。

 

  例如有人可以接受賣五月天音樂會的黃牛票,但卻無法接受賣春節火車的黃牛票;同樣都是基於市場需求,為何有人覺得前者可以,後者就不行?再來的「用金錢做為鼓勵學生唸書的方式」、「連鎖商店與雜貨店的抉擇」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

 

  從這些爭議當中,我們自然能夠發現到有些事務並非單靠「金錢交換」或「市場需求」原則就能解決。

  而有爭議的地方都跟一件事有關──「道德」。

 

  所以先不用急著找出兩小時中各種問題的答案(也不一定有正確答案)。這些問題只是希望你能先意會到這件事: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所以請別被許多爭議的問題給淹沒而忘記了桑德爾教授想傳遞的初衷,筆者認為關於道德這點也會是下一世代最重視的課題之一。

 

 

PS:筆者英文普普,如果覺得"市場的道德侷限性"翻得很差,歡迎留言你覺得更佳的翻譯。

 

 

2.公共論述之於現代的重要性

  在教授提問後,一定是請現場觀眾做出自己的表態。所以你會看到在某些議題上,兩色間的差距差不多,但某些議題上又會幾乎一致的倒向某方。

 

  為什麼要這樣做?依筆者的拙見,這是為了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能「親眼見證別人的意見」;也許你會追問,這樣做又有甚麼意義嗎?

 

  請先設想(或真的是)你是當天參與的聽眾之一,當你看到了其他數千人同時表態自己意見的同時,你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是甚麼?

 

  你一定是好奇的心想:「跟我同樣立場的人多不多?」、「為什麼有那麼多跟我不同立場的人?」、「跟我不同立場的人到底在想甚麼?」等等。

 

  某些人也許會在那一刻起,才訝異的發現在他們眼中的世界,和很多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而這些最真實的體驗就會烙印在你的腦海裡頭,當下一次面對其他議題時,你就會自然回想起大家表態的那一刻,然後又開始納悶說:「會不會有不同的立場?」、「我的立場是佔多數還少數?」。

 

  這,就是為何現代社會需要「公共論述」。為了讓民眾能自然意識到這社會仍然有許多不同的言論、立場與意見,往後當我們在思索其他議題時,自然就會先預留了一些位置給那些尚未發表不同言論的人們。

 

  另一個需要「公共論述」的原因也跟現今世界的媒體生態有關。傳統上,我們總是從新聞、報紙等管道被動地接收訊息後再來討論,但現今媒體已逐漸無法維持中立而開放的立場;而跟自己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往往也只能任由似乎置身事外的政府官員瞎搞一通。

 

  既然人民是政府的主人,那更該由我們主動發聲,讓失去或被控制方向的政府了解我們真正的意見。

 

 

3. 重點並非「對錯」,而是「共識」

  就如同桑德爾教授於開場所提過的,這堂講座並不是來聽他說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而是藉由開放式的討論,讓參與的聽眾在交流的過程中自行重新建構對社會的認知,並且自行思考到底甚麼才是好的。

 

  也許是填鴨式教育的「成功」,最近在上一些行銷課程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有些人問說:「那是不是我這樣做就對了?如果不是,那怎樣做才對?」。但其實行銷的手法是「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 因地制宜」的,並沒有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標準答案」。

 

  而套用在「國家」這個大組織上更是如此,我們要追求的是經濟成長還是幸福感(註1)?是公平正義還是人人有錢賺?這種議題真的有一個標準答案嗎?有的話請告訴我,我洗耳恭聽。如果沒有,那代表一定會意見紛雜,那叫這台名為「國家」的大機器如何得知未來的方向?

 

  是的,靠的就是「共識」

 

  而共識的產生,便需要大量的「公共論述」。讓每位民眾,都接收、了解並檢視過各種意見,汰除掉不合理、會侵犯少數族群權益的論述後,再選出一個絕大多數人們都能同意的立場做為最後的「共識」。

 

  這樣,政府自然有方向可循、人民也才真正像是國家的主人、也可免於被少數財團、企業給控制的可能性。

 

  當然,這過程會極為漫長,因為一定會遭受到那些原本能靠財經影響力而使政策轉彎的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但套句俗諺:「會叫代表會痛!」,當那些人哀哀叫時,就代表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註1:延伸閱讀:泡菜與番薯,Life is good? (讓韓生告訴你韓國的真實情況)

 

 

4.問自己一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要問一萬個為什麼?這點也跟我們的教育環境有關(至少筆者是這麼認為),有概念的人可能馬上就能理解到我想表達的觀點。

 

  主因是大部分的人從小到大,都是被要求「考高分」,而為了迎合父母、師長們的喜好,我們只好尋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達到「高分」這個結果;無非是勤練考古題、背誦公式、答案等等。

 

  而在這追求高分的過程中,「為什麼」便被忽略了!於是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便被一條又一條的公式與一個又一個的標準答案給切割的極其零散。

 

  但整個社會的運作是環環相扣而非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系統(註2)!就像我們人的身體,雖然可分成消化、循環、呼吸等系統,但一個活生生的人卻是缺一不可。

 

  而現今教育仍只注重灌輸「技術知識」,在「人文知識」上卻極其缺乏(還記得老是被拿來考試的社會、音樂課嗎?)。但身為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少了這些人文相關的知識,很容易會變成愛因斯坦所形容,比較像「訓練有素的狗」而非「和諧發展的人」。

 

  所以我們才需要像此次講座中,教授所做的動作類似,就是多問自己「為什麼」。「我在某議題持的意見是甚麼?理由是甚麼?」、「讓我做出某個選擇的真正理由是甚麼?」

 

  這讓我想到不久前去旁聽「博雅青年講堂」的其中一堂課,那堂課也是採取類似的「公共論述」模式,講者拋出議題讓學生們各自表述意見,然後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立場的真正理由。這正是我們欠缺的教育,有興趣的人可以過去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

 

註2:延伸閱讀-Mr.jaime思考一整個系統

 

 

 

最後,再總結一次3+1的重點:

1.「市場」的「道德」侷限性。

2.公共論述之於現代的重要性。

3.重點並非「對錯」,而是「共識」

4.問自己一萬個「為什麼」。

 

當理解至少前三點後,我們再來研究那些問題的爭議點,自然會有一個更明確的目的性,不會因此爬錯了山頭。

 

 

 

 

後記:

現場有看到幾個特別的現象,也分享出來供大家反思一下,問問「為什麼」!

 

A.     八成以上都是學生

  桑德爾教授於講座最後有提到,來現場的人都有種「The hunger for better」(對更好的渴望)。但社會人士的比例是如此少,難怪台灣會被稱鬼島囉?

  樓上這段話開玩笑居多,請勿輕易相信並任意散播(尤其媒體朋友,如果有的話XD)。因為跟學生間的消息傳遞能力、社會人士被工作佔據的因素比較有關。學生只要透過臉書,這消息很容易一傳十、十傳百,社會人士下班時票就已經被搶光了。

 

B.     想說與能說的差異

  雖然很多人舉手想發言,但發言時真正能有條理又簡潔地將自己論點表達出來,讓現場觀眾能迅速理解的卻不多,還好教授不是叫假的,都有能力抓住其核心概念後用一兩句話重述出來。

  這是否跟學生求學過程都習慣埋頭抄筆記而非舉手發問有關?平常不會特別訓練表達能力或鍛鍊思考的條理性,所以到這種場合後才會講很多還講不太清楚重點?

 

C.     開頭先補上一句:我英文不好。

  沒有人要求在這種99.9%都是台灣人的非國際場合說英文,為何我們仍要先說聲不好意思?這是否反應了學生對於自身地位的自卑感?但這種自卑感是否又是起因於父母老是要求小孩全能、師長盲目要求尊師重道等等的大環境有關?

 

D.     陸生不會有上述這種狀況

  至少那兩位我認為是陸生的學生沒有,都是劈頭就開始用中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否跟大陸的民族意識已經抬頭有關?造成雙方差異的原因是?

 

 

 

 

如果你還想聽聽我對於講座中各個問題的分析與立場,請按讚讓我知道;

因為我也是個剛出社會的行銷新人,最近都忙著上行銷相關課程並整理、撰寫筆記,這篇還是熬夜趕出來的,如果按讚跟觀賞人次高於一定比例我再來分享,不然時間真的不夠用(雖然也要檢討自己的時間管理[笑])。

 

最後,仍然歡迎給予小弟我任何意見與討論,這就是我開設部落格的原因,與他人交流不同觀點與意見。

 

 

其他你也許會感興趣的文章:

錢,是最不重要的事

「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我眼中的台灣年輕人的未來 

[思考的技術]五個獨立思考、判斷的小技巧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arrow
arrow

    子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