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這位Terry lin網友說聲感謝,感謝他跳出來指著我的鼻子評論,讓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文章在哪邊尚有未說明清楚之處。先提供他回應的內文如下圖,可以思考一下他的評論有無道理:

(他評論的是這篇:錢,是最不重要的事 ,滑鼠移到圖上可放大)

網友回應全文  

 

再來就如標題所言,是想藉此回應來分享我在閱讀他人的文章或評論時,分析、理解、判斷的過思考程。不過並非每次都會完全按照此一例子,會因主題、風格和內文敘述手法等有所不同。

 

在檢視他的文章時,我做了以下事情:

1.     了解對方評論的「目標」(對象/重點/主題)

2.     判斷彼此對此目標的「定義」(解釋/釋義/前提)是否分歧。

3.     定義相同時,再針對「評論的內容」去深究其合理性。

 

 

 

一、了解對方評論的「目標」

 

溝通,要建立在有明確「交集」的前提上

 

就像對方如果在評論你的衣著整體搭配,

你卻覺得他在罵你醜,這當然無法溝通不起來。

 

所以以此回應為例,在簡單瀏覽一遍後,

我先將回應分成如上圖中的A、B、C三部分。

在Part A中,他評論的是我「標題」下的不完整。

 

在Part B中,針對「錢,並不是重要的事;直到你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

他認為並不完全客觀正確,並舉了賽德克導演的例子來加強論述。

 

在Part C中,他評論的是我的「財力不足」,所以文章沒有說服力。

還說他寧願當笨蛋(這甚麼奇怪的要求?)。

 

 

二、分析彼此對此目標的「定義」是否分歧

 

這段舉Part A中被評論的「標題」來做例子,這個明顯就是「定義」有衝突。

網友回應A     

Lin先生說道:「””如果””這標題是某某官員出來喊話.......媒體的標題資訊就是大部分人所看的世界」。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現今的「媒體」也的確很喜歡用標題殺人法來誤導民眾。

 

但,我記得我現在是在寫「部落格」吧?有人看到有興趣的文章,會只看標題然後就心滿意足的離開嗎?

 

不過我可以坦誠說,這個不完整的標題的確是我設計的,目的就是藉由挑戰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進而激起人們的疑問或好奇心而點閱。

 

試想,我標題使用完整的「錢不重要,直到你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你會想進來看嗎?大部分人恐怕只會心中OS:「這不是理所當然?重要的不是錢,重要的是沒錢阿!」然後就直接跳走了。

 

當然,這的確是在部落格的圈子中才適用,因為標題與文章是一體的。人們是先被你的標題吸引,或是認為你提供了他們想要的資訊(如:開箱文、推薦、比較),才會願意進來觀賞。

 

所以,我使用這標題時,是定義在「部落格」中使用;但此網友卻先””假設””此標題是在「新聞」中使用的情況,然後來反駁我下的標題不洽當。

 

這就好像你拿吸塵器去拖地板,然後埋怨說怎麼拖不乾淨一樣,沒有道理阿!

 

只是也並非此網友的意見就是錯誤的,只是他評論我標題不好的「前提」並不相等,所以我們兩個之間沒有實質交集。

但如果他把前提改成「發表成部落格文章」後再來討論此標題洽不洽當,那我會很樂意再繼續交流意見。

 

 

 

三、定義相同時,再針對評論的內容去深究其合理性。

先來看看Part B的部分。在這段中並沒有太多因為假設的前提不同而導致雙方言論其實沒有交集的情況。複習一下內容吧:

   網友回應B  

 

總結一下Lin網友的意見:

A.在魏導的例子中,他面臨的資金壓力比九把刀重太多了,怎麼可能「錢不是重要的事」?

B.對那些窮到連下一餐都不知在哪的人而言,錢不是更顯得重要?

 

關於A,他舉的這點其實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疑問,就像上面出現過,網友也曾這樣回我的:

「錢不是重點,重點是沒錢」。

 

針對以上意見,我的回覆是四個字:「斷章取義」

 

這樣想的人,大都是只把重點放在上句「錢,真的不重要」;

但不加上「直到你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句話來討論的話就都失去意義。

 

把這一整句換個方式來說的話,會變成:

「當你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貨幣"才會顯現出它真正的價值與重要性。」

 

就拿辛苦的魏導來講,他的例子反而更能深刻詮釋這一句的涵義。

他真正想要的是甚麼?不就是拍出《賽德克‧巴萊》?所以錢對他而言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他的夢想需要那麼多”貨幣”才能實現!

也就是”貨幣”對他而言就等同於「夢想」般的重要,他才會連生理需求都未必能滿足的情況下,每天四處籌錢拍片!

 

魏導和九把刀真正的不同是人生的際遇。九把刀已經在小說界證明他的文筆很有價值(雖然這點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他的確是因此累積了足夠的存款去買夢想);

但魏導卻得在國片仍嫌低迷的情況下,說服那些視野短淺的「金主」來出資拍攝,困難度本來就不同。

 

 

至於在B意見中,lin網友所提到的那些下一餐不知在哪的人們,

有兩個解釋的方向:

1.「個人不長進」-

這有點類似原文提到的另一個的重點-「等價交換」。

也就是這些人只想著下一餐需要「錢」,卻沒有進一步思考「如何提升自己交換”錢”的能力」,

所以他會淪落至此都是他自己不夠努力向上。

 

 

但我比較偏向底下這第二個解釋-

2.「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先想想看,那些找不到下一餐的,是怎麼走到這情況的?真的每個都是某一天就突然失去所有身家?比較實際的情況有可能是家中經濟來源突然出意外,但其他成員未必擁有足夠的謀生能力去負擔整個家庭的開銷,進而開始家道中落,然後再也回不來了;

  或是為了照顧慢性/重症家屬而得辭去穩定工作以就近照顧,但龐大醫療支出又排擠到原本可拿來自我進修的時間與金錢,於是逐漸失去了競爭力而無法翻身。

  但是,這些人真的不願意努力工作好換取溫飽嗎?他們當然願意,只是又有多少老闆肯讓他們慢慢的學、給他們更多犯錯的機會?

  成長需要空間也需要時間,有時更需要資源。但當大學生畢業都只拿到22K,你期望這些在社會底層、不懂如何捍衛自己權益、為求溫飽只好忍受不平待遇的人能拿到更多?

 

  原本就擁有豐富資源(錢、人脈)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或知識,便可以運用槓桿原理去獲取更多的資源。但如果開始演變成像「一句話讓你了解為何景氣會變不好。 」一文中所敘述的情況:投機的人越來越多時,能分給這些弱勢族群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

 

  所以針對此情況,我們應該是要反過來檢討自身的思維、社會的體制與政府的政策,讓資源不致被壟斷,產生大者恆大或是被打到社會底層後就永無翻身之日的情況,那才是真正的公平。

 

註:推薦「見樹又見林」這本書,讓你了解微觀的個人巨觀的社會其實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再來看看part C:

網友回應C     

前面兩行基本上我是贊同的,現在的我年薪不到36萬,講出這些話真的沒甚麼說服力。搞不好哪天我突然被辭退,我也會跌到貧窮線下無法翻身。

 

但後兩行我就很好奇了,笨蛋真的賺的了錢嗎?有錢的笨蛋會一直有錢下去嗎?智者會貧窮是否是因為看透了錢財乃身外之物?

 

另外,為什麼我雖然是第一次看到「有錢笨蛋說的話....(中略)...沒有人記得住」這句話,但我認為這句話是要諷刺大眾只會以「名利」作為判斷一個人言行的正確性?

 

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位lin網友到底是想當「有錢人」還是想當「笨蛋」呢?在我看來,他已經是後者了阿!

 

不過,反過來說,在他眼中我是貧窮的「智者」呢,真是感謝他的肯定(笑)。

 

 

 

最後再來複習一下,不單只能用在回應上,

觀看、吸收別人論點時基本上也是同樣的思維:

 

1.     了解對方評論的「目標」(對象/重點/主題)

2.     判斷彼此對此目標的「定義」(解釋/釋義/前提)是否分歧。

3.     定義相同時,再針對「評論的內容」去深究其合理性。

 

以上,簡單的個人心得分享,歡迎指教、討論。 

 

--

延伸閱讀:[思考的技術]五個獨立思考、判斷的小技巧 

arrow
arrow

    子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