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網路收集而來,如有侵權請告知,會立即刪除。   

你已經和世界脫節了。

 

但除了解釋為何這樣就是"落伍"外,

也要談談這句話背後的思維與可能的謬誤。

 

 

不知道各位是否同意這句話:

世界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改變"」(註1)

 

簡而言之,"改變"是會一直持續著的;

並不會因為你變的德高望重、位高權重而停止。

且改變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總在你不知不覺間就讓世界變了樣。

 

既然改變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轉型不是嗎?

如果你也一直跟著世界的腳步,調整自身的定位與思維,

你根本不需要轉型,因為你早已跟"變化"同個步調。

 

所以像身為企業經營者,其實就該擁有對市場變化的敏銳觀察力。

從小細節去判斷是否需要開始改變經營策略或市場方向?

 

甚至身為受薪階級,也該針對就業市場的變化去因應。

例如看好未來景氣,就該專注在自身專長上,報酬率會較高;

看壞未來景氣,就該準備第二專長,讓自己對公司而言較划算。

 

 

那為何我們還是常常聽到「轉型」呢?

理由有兩個:

1.巨大的浪潮都是由無數個細微的改變累積而成的。

就像之前說過的,改變就像呼吸般自然。

當一個人換了新手機或買了台新機車,

隨之改變的生活型態對「個體」而言都是正常的變動範圍。

但當越來越多的個體都這樣做後,新的浪潮就產生了。

最明顯的就像是手機的演變史:

從BB call到黑金剛,再到非智慧型手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這還算是清晰可見的物質轉變,

但隨之而變動的生活型態轉變就需要有洞察力的人才看得清了。

 

2.因為我們都會養成習慣

你是否習慣吃火鍋的沙茶醬都要加蛋?習慣拿杯子時都會翹指頭?

而習慣會讓人們對於生活有種安心感

因為我可以一直維持同樣的行為,

代表我們無須在此行為上耗費太多腦力。

這是種減輕大腦負擔,很自然而然的行為。

這樣我們才能將省下來的腦力用在工作或其他需要專注的事情上。

 

但習慣就相當於「沒有變化」,這就跟"改變"背道而馳。

所以才會有些書籍強調要不定時改變自己的習慣。

這樣才能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不過也不能因此斷定說「習慣」全都是不好的。

不然市面上也不會有那種教人如何養成好習慣的書囉!

 

 

從以上兩點得知,會突然大喊轉型的,

大都是因為缺乏洞察力,忽略了細微改變累積的脈絡

且又深陷於舊有思考習慣的窠臼中,不想花多餘力氣改變

才會在突然驚覺不賺錢時,大喊著「我們要轉型!」

 

 

接下來,再來看看這句話:「我們要轉型」。

短短五個字內,其實就隱含了當事者對於客觀環境的二個認知-

1.目前的營業模式已經落伍了,我們要盡速開拓新的市場。
2.我的獲利表現越來越不好看。

因為舊的模式已經走到了成熟期,市場已無明顯的成長,

所以獲利表現自然就開始往下掉;

故我們要盡快改變,找到並開拓新的市場。

也就是所謂的「轉型」。

 

 

不過在輕易地喊出「轉型」的口號前,

也許我們還應該先仔細檢視一下自身的狀況,

不要只是「人云亦云」,就跟"雲端"(註2)的概念一樣。

 

就拿剛剛二個隱藏的認知來說好了:

1.營業模式已經落伍了,要盡速開拓新的市場

真的落伍了嗎?或者該問,真的會落伍嗎?

就像在台灣,做吃的一直都很競爭,

也許是因為經濟再不景氣還是得吃,故吃一直都有人搶著做。

這種就是不會落伍,你只需要再重新包裝或推陳出新。

 

2.獲利表現越來越不好看

一家公司賺不賺錢一定會被很多因素所影響,

大環境的景氣、市場規模和市占率等;

內部的人事、行政等成本支出或效率問題。

如果輕易地將獲利表現就歸咎於「市場環境」,

這無疑就像是被戴上眼罩的馬,只看的到前方的胡蘿蔔。

 

而且這種講法給我一種:

「都是市場變化太快的錯,不然我原本可是賺好好的」的感覺。

反應了經營高層其實缺乏了反省與迅速應變的能力。

這只會跟真正的市場漸行漸遠。

 

 

所以,當有某位同事或其他公司主管嚷嚷著「轉型」時,

請記得判斷他到底是被人灌輸這樣的觀念而照念?

還是他發現了自身的習慣窠臼,進而想改變?

他又有何實際的改變作為?

 

第一種是不知不覺型,只懂得照別人的意見走;

第二種是後知後覺型,終於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跟上世界;

但有實際行動的話才會是第三種的先知先覺,

有能力覺察也有能力做出實際行動,這種就會是萬中選一的人才!

 

 

=========

註1:

我試著找出這句話最原始的出處,但似乎有點難度,因為太多人說過。

最後是發現似乎是從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哲學論中延伸出來的。

 

註2:

其實很多人包括一些企業老闆或政府官員對於"雲端"都不盡了解,

請參考此雲非彼雲,大家根本不知所雲,或台灣的「雲端困境」

 

arrow
arrow

    子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