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嗆司"為英文chance的諧音字。

21  

 

這篇是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觀察到的潛在市場機會。會從市場需求的預測談起,再來討論市場規模是否夠大,以及為何這樣的一間公司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後再舉幾個進入時可能會遇到的障礙。

 

但首先要先來解釋一下何謂「提供整合性環保標準認證服務的企業」:

意即一間B2B的公司,而他提供給其它企業的服務項目是「環境保護技術諮詢與導入」、「環境保護認證標章申請輔導」等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流程,而其他公司可藉由此服務取得一環保標章,讓民眾認可此家公司對於環保的努力。

 

一、市場需求:

在不久後的未來,可以預見往後的企業對於環境保護技術或認證的需求將越來越多,而這推測的背後有兩個理由:

  1. 1.     全球環保意識越來越強

天氣變化越來越極端、天災造成的損失也日益嚴重,這些都在在提醒了我們要對地球好,地球才會對我們好。也許歷經經濟起飛的上一輩可能還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我們這一代絕對會開始省思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 2.     企業競爭策略

即使原本只是企業出於塑造差異化而討好消費者的經營策略;但當大家都有這樣做、你不做就會被消費者淘汰時,便會逐漸轉變成一種基本的門檻。也可算是一種另類的推波助瀾。

 

二、市場規模:

來看看現在國內的環保風氣,環保的相關搜尋大都不出環保署給予民眾節能補助、環保概念推廣、提供環保標章認證給廠商申請、顧問管理公司的環保標章”輔助申請”種種「被動」條目,而且連關鍵字廣告(Google)都沒人下。

 

此結果可反應出一個現象:國內企業仍普遍未把環保列為經營要務

 

因為沒甚麼企業會注重自家商品生產流程或碳足跡的環保議題上(絕大部分大概都是捐錢給慈善團體來做為社會企業責任的宣傳),自然就沒甚麼公司提供類似的服務。最後當然就是定期宣傳環保相關議題的公家機關取得自然搜尋的第一名。

 

簡單來說,只要市場需求預測正確,那這些尚未取得環保標章的企業不管要或不要,至少都得要跟環保沾上邊。由此可得知這「潛在」市場其實很大。

 

也許有人會說這現象是代表”沒有市場”才對吧?這讓我想到一則兩個業務員去非洲賣鞋的故事,一個人鬱悶地說沒市場,因為大家都沒穿鞋,另一個卻持樂觀的態度,原因也是大家都沒鞋子可穿。只能說端看你看的角度囉。


 

 

三、為何這樣可行:

我們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好了。當老闆下令說我們要跟環保沾上邊。此時主管們該做甚麼?我想不外乎以下的項目與順序:

  1. A.    成立專案小組以了解公司的哪些方面能做環保操作?是選擇將材料環保化?工廠、辦公室實施節能措施或更換節能設備?或是減少整個生產鏈的碳足跡?
  2. B.    決定方向後再研究施行的細節與預算,諸如環保節能設備/材料採購計畫、節能措施規劃等
  3. C.    完成後再去跟負責不同環保標章認證的機構各別申請核發證明、陪同會勘、沒過的話還要再改善等等。

 

   如果你突然臨時被抓來負責這個環保項目,你會不會感到頭大?要召集哪些人做為小組成員?老闆會同意這些人選嗎?選擇有哪些?可行性有多高?效果好不好?預算大概要多少?要費時多久?要挑選哪些廠商進行採購?這些廠商是否具公信力?滿山滿谷的問題就這樣淹了過來。

 

        此時,如果有個能對上述所有流程負責的專業公司,可以讓您只需要指派一位負責雙方間的事務協調,即可省下把其他人力調來,因處理他們原本不擅長事物所付出的學習成本。那你會不會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所以,企業通常會很願意把這種燙手山芋外包給專職的公司,就像製造商會請廣告公司幫忙拍商品廣告一樣的道理,畢竟這並非公司原本的核心或專長業務。

 

 

四、可能的障礙:

講歸講,一些實際層面還是要考慮一下,在此列舉極有可能在開發此市場所遇到的問題:

  1. A.    技術、設備等專業知識-

  你的技術或設備真的符合環保標章認證嗎?這些技術從哪來?設備跟誰買?是自己的專利嗎?這些都攸關到你公司是否有公信力,但這些專業不會憑空生出來,那要怎麼和握有關鍵技術的公司合作?還是自己公司本身已有能力,只需再多角化發展?會是最頭痛,同時也是建立競爭門檻的一個重要指標

  1. B.    進場時間-

  就像前面提過的,這個市場是幾近無人開發的狀態,也無法明確得知還要過多久,全民的環保意識才會突破一個臨界點造成大量需求。太早開始可能錢燒完都還沒碰到,太晚進又會變成許多對手也在同時搶這塊餅,間接增高成本。

  1. C.    初始資本額需求高-

  這點我覺得還有討論空間,最主要是那些技術的取得會是墊高資本額的最大支出。但也可以從某個領域先開始做起,或是選擇都可以通用的領域,先打好基礎後再擴展到其他領域。

 

 

==============

也許有人會覺得根本是胡言亂語,那只能說不好意思讓您見笑了。

因為這些機會預測的文章,更大的用意是鍛鍊自己觀察市場變化的能力。

也歡迎看完此篇的你願意提出寶貴的意見或互相討論,

讓我能多增長見識,子亥感謝您!

arrow
arrow

    子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